絲綢的起源
關于絲綢的起源,我國古代史籍中流傳著不少神話傳說。上古傳說中,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“養蠶取絲”,但現實中絲綢究竟是何時被發明尚具爭議。
專家們根據考古學的發現推測,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中期,中國便開始養蠶、取絲、織綢。真正能夠說明蠶繭得到利用的是1926年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發掘到的半個蠶繭。據考古學家李濟和昆蟲學家劉祟樂的研究,斷定為桑蠶繭。
繭殼長約1.36厘米,幅寬約1.04厘米,是用銳利的刀刃切去了繭的—部分。西陰村所處的時代為仰韶時期(距今約5600—6000年),為人們研究絲綢起源提供了實物。在河姆渡遺址中人們已發現了紡織工具,借此可以推斷絲綢的使用至少不遲于良渚文化 。
最具影響力的說法,是中國科學家在1958年的考古發現,距今5300年大汶口文化時期的絲綢織品。絲綢織品技術曾被中國壟斷數百年,由于其編制技術在當時是一種復雜的工藝,又因其特有的手感和光澤備受人們的關注,因而絲織品成為工業革命以前世界主要的國際貿易物資。
最早絲綢織品只有帝王才能使用,但絲綢業的快速發展令絲綢文化不斷的從地理上、社會上滲透進入中華文化。并成為中國商人對外貿易中一項必不可少的高級物品。起初中國嚴密控制著絲綢織造業和養蠶業的技術流傳,并禁止其流向外國。
但朝鮮則在中國移民的協助下,與前200年成功實現養蠶技術的突破。此外,西域和田河流域(前500年—前300年)與印度(300年之前)成功實現養蠶。不過羅馬帝國則是在550年左右才得到蠶種并發展養蠶技術。
中國絲綢,源遠流長,至少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,我國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已出現了絲綢的曙光。浙江湖州錢三漾出土的絹片距今4750年,為長江流域出土最早、最完整的絲織品;河南滎陽青臺村出土的羅織物距今5630年,是黃河流域發現最早的絲織品;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原始織機,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紡織技術上的重要成就之一。接下來跟小編一起,來了解一下中國源遠流長的絲綢文化。
江陵馬山戰國墓出土絲織品 明定陵出土絲織品
汪溝遺址出土的碳化絲織品